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,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,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,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。
—— 《 吾思忆 • WuSiYi 》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These Historical Questions Have Finally Been Answered.

2023-02-18 12:20

1

很多朋友都知道,台湾人把汉字“和”念成hàn,第四声,音同“汗”字。

例如说,我和你,台湾人说成我hàn你。

要知道,hé和hàn两个读音之间,区别还是挺大的,它不仅仅是声调不同,而且是连韵母不同,也就是说,不是口音的不同,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读法。

常识理性告诉我们:所有奇怪事物的存在,都是有原因的。

台湾人把“和”念成hàn,也是有原因的。

那么,是什么原因呢?

台湾人为什么把“和”字读成hàn呢?

今天,告诉你答案。

其实答案说来,还挺有趣的:

因为老北京话

“和”就是读hàn

是的,原来,在上个世纪的30到40年代,老北京话,就是把“和”字说成hàn的。

列举几个历史资料,借以佐证,供大家参考:

历史资料一:民国语言学家赵元任在他的著作《语言问题》一书中,收录了老北京话“和”字的读音,是hàn。

历史资料二:1932年出版的《国音常用字汇》,收录的老北京话“和”字,也是念hàn。

历史资料三:1996年出版的《北京土语辞典》(徐世荣著)收录:〝和〞字的老北京话读音,是〝hàn〞。

历史资料四:1999年出版的《京味儿夜话》(弥松颐著)收录,“和”字在老北京话里的读音,也是hàn。

是的,事情说出来,恍然大悟:原来,老北京话,就是管“和”字念hàn。

那么,老北京话把“和”念hàn,和台湾人有什么关系呢?

台湾人是不是学的老北京人呢?

如果是,他们是如何学到的?

答案说出来,其实也很简单,因为:

有老北京人参与了

台湾推广国语运动

事情说起来啊,原来是这样的,一说大家就恍然大悟:

原来,当年日本投降之后,国民党接收台湾,那么接收台湾之后,就要在台湾推广国语。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台湾光复后第一任行政长官陈仪,亲自为台湾的国语教材题字

为什么要在台湾推广国语?因为要唤醒台湾人的中华民族意识,树立中国人的国家身份认同意识,所以,要推广国语。

当年台湾同胞在日本人的铁蹄下,当了50年的亡国奴,所以,1946年国民党接收台湾,第一件事,就是在台湾推广国语,要尽快恢复台湾同胞的“中国人”身份认同和国家观念。

那么,当年国民党当局,派谁去台湾推广国语呢?

答案是:从1946年5月起,国民党安排一个老北京人,名叫“齐铁根”,在台湾用电台广播的方式,教台湾同胞讲国语。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国民党当局接收台湾

齐铁根这个老北京人奉命去台湾,每天早上7点钟,在台湾的电台,广播“国语读音示范”,一个字一个字地,教台湾人讲国语。

台湾刚光复那会儿,台湾同胞学习国语的热情很高,齐铁根在台湾当年,红得不得了,风头跟后来中国大陆“疯狂英语”的那个李阳,有得一拼。

那么,这个老北京人齐铁根,他在教台湾人念“和”字的时候,就是依照他自己讲的的老北京话口音,念hàn。

所以,台湾人就跟齐铁根老师学到了:“和”字念hàn。

我hàn你,你hàn我,小明hàn小英,白粥hàn油条。

一传十,十传百,很快,台湾全岛的同胞都学到了:“和”字,念hàn。

要知道,语言习惯有一个“先入为主”的现象,台湾多数人都学会了“和”字念hàn,那么后来国民党迁台,军政人员啊,老兵啊,荣民啊什么的,虽然知道和念hé,但他们毕竟人数少,少数服从多数,所以入乡随俗,后来都念hàn了。

读到这里,真相大白了:原来,台湾人管“和”字念hàn,不是什么标新立异,他们只是受了老北京人先生的教育而已。

好了,那么,问题又来了:既然在老北京话里,“和”字读hàn,为什么在今天的北京话里,“和”字不再念hàn了呢?

因为啊,北京话本身,也在发展变化。

是的,万物都在发展变化,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,国民党当局迁台之后,台湾海峡一水之隔,由于70多年的隔离,国语在海峡两岸,各自发展,各自变化,以至于70多年之后的今天,两岸国语的口音,已经有很多不同。

1949年之后,我国掀起了好几阵“推广普通话”的运动,当年我国推广的普通话,并不是老北京话,普通话是普通话,老北京话是老北京话,二者不是一回事,区别还挺大的。

当年全国推广普通话,从孩子抓起,经历了好几轮推广运动之后,北京的新生代,逐渐也习惯了把“和”念hé了,而至于念hàn的老一辈的读法,也就逐渐被放弃了、遗忘了。

事情简单地说,就是这么回事。

那么最后一个问题:当年国民党接收台湾,为什么要派一个说老北京话的人去教台湾同胞讲国语呢?为什么不派一个讲标准普通话的人去台湾担此重任呢?

答案是:因为在1946年那个时候,“标准普通话”还不存在。

所谓普通话,是1949年之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出现的,它糅合了北京官话和河北一些地方的语音,在1946年它还不存在。

所以呢,在1946年的时候,国民党当局指派一个人去教台湾同胞讲国语,他们在当时能找到最算得上“国语”的,就是老北京人说的北京话了,所以,他们指派了齐铁根先生去。

2

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说过这么个故事: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官俞鸿图,在科举考试监考期间,收受贿赂,徇私舞弊,被雍正皇帝下令腰斩,俞鸿图被铡刀斩成两截之后,非常痛苦,他用手沾血,在地面写下“惨惨惨惨惨惨惨”一共七个惨字。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请问,这个历史故事,是真实的吗?

答案是:

假的

俞鸿图被朝廷杀头,这事是真的,但是,腰斩是假的,用手沾血在地板上写下七个“惨”字,也是假的,是文人传的谣。

今天,用简单的话,把俞鸿图的真实故事,给你讲一讲,同时也告诉你,为什么俞鸿图被腰斩以及七个惨字,是假的。

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:

俞鸿图是浙江嘉兴海盐人,雍正年间,他担任“河南学政”,也就是说,河南省科举考试的总监考官,大抵是这个意思。

那么,科举考试举行在即,有一个很有钱的考生,给俞鸿图的小妾,送了钱,而且,也给俞鸿图很亲信的一个仆人,也送了钱,送钱干嘛呢?要求俞鸿图的小妾和仆人,帮忙泄题。

俞鸿图的小妾和仆人见钱眼开,两人制定了这么一个计划:

当时,由于保密的缘故,学政的太太、小妾之类的人,不能随意外出,所以,先由俞鸿图的小妾,从她和俞鸿图双宿双飞的房间里,把考题拿到一份,然后,偷偷藏在俞鸿图的清朝官服里,俞鸿图外出的时候,仆人陪同,然后,趁俞鸿图脱衣的时候,仆人把考题从俞鸿图的官服里,偷偷取出来,然后,偷偷交给外面那个在等候的富裕考生。

于是,这事,就这样办成了。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小妾和仆人作弊攻略示意图

读到这里你会问:为啥不由小妾直接交给仆人?为何要先藏到俞鸿图的官服里?明显是多此一举呀。

事情是这样的:当时是考试时节,局势敏感,考题交给仆人,仆人进进出出,都要搜身,但是,没人敢搜俞大人的身,所以,考题先藏在俞大人的官服里,然后,再由仆人取出来。

问题是,俞鸿图这个可怜的家伙,自始至终,都不知情。

然后,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考题泄密这事,很快被当时的河南总督(又称河东总督)王士俊知道了,于是,王士俊派人暗中调查了一下,顺着线索,摸查,摸到了俞鸿图小妾的身上,于是王士俊心里认定:原来是俞鸿图有鬼。

于是,王士俊偷偷回到北京,向雍正皇帝举报了。

雍正皇帝接到举报,大怒,下令将俞鸿图逮捕,严加拷问。

俞鸿图被拷问,他当然说,都是我小妾做的,我不知道,我不知情,可是,这种话,谁信?小妾是你的枕边人,你说,是小妾瞒着你做的,你自己不知情,这话说出来,没人信的。

要知道,清朝是旧社会,是旧式的司法,当时搞的是“有罪推定”,所以,俞鸿图的辩解,从皇帝到刑部官员,都不信。

结果,俞鸿图被判“斩立决”,也是杀头,所以在1734年,俞鸿图被杀头了。

故事啊,大概就是这么回事。

我们可怜的俞大人,就这样,被他的小妾害了命,我们说色字头上一把刀,还真是如此,一个大官啊,就栽在女人手上。

而至于俞鸿图被雍正皇帝下令腰斩,一刀截成两段,俞鸿图拖着一半的身体,用手沾血,在地上写下七个“惨”字,这些情节,则是假的,在历史上没有这回事,告诉你,为什么没有这些事:

理由之一:正史资料里没有“腰斩”、“七个惨字”这些记录。

关于俞鸿图具体是如何处死的,清代的正史资料,是有明确记载的:

例如《清史稿·本纪九·世宗本纪》记载:河南学政俞鸿图以婪赃处斩。

例如《清史稿·列传八十一·王士俊》记载:疏劾学政俞鸿图纳贿行私,命侍郎陈树萱按鞫,得实,鸿图坐斩。

此外,《清实录雍正朝实录》、《清史编年》这些正史资料,记录俞鸿图的死法,也是“斩立决”。

在清代官方资料里,“斩”、“坐斩”、“斩立决”,都是杀头的意思,也就是斩首的意思,清朝没有“腰斩”这种刑罚。清代的死刑有斩首、绞刑、凌迟、赐死四种,并没有腰斩这种。

理由之二:“腰斩”、“七个惨字”的说法,不是出自于严肃的历史资料,而是出自俞鸿图死亡150年之后的薛福成在乡间的道听途说。

“腰斩”、“七个惨字”说法的出处,是清末时代薛福成(生卒:1838-1894)写的一本书《庸庵笔记》。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清末随笔《庸庵笔记》,俞鸿图“腰斩七个惨字”历史谣言的出处

书的原文是这样的:

“余幼居无锡西溪上外家顾氏宅中,其右邻秦氏,亦巨宅也。父老尝告余曰:“此前福建学政俞鸿图旧宅也。雍正午间,俞君督学闽中,关防颇严,操守亦慎。每扃试之日,戒其仆从分值内外,毋得擅自出入,将以绝传递之弊。乃其妾与仆勾通,作奸犯科。每传递之文,即贴在俞君背后补褂之上,仆役轻往揭取,授之试士,而俞君不觉也。久之,考取益滥,远近大哗,为言路所弹劾。上遣侍讲学士邹升恒往代其任,并令将俞君腰斩。邹君即为监斩官。而邹君与俞君本儿女姻亲,以慑于天威,不敢漏泄。俞君仓猝受刑,及赴市,方知之。刽子手于腰斩之犯,向索规费,得费则可令其速死,不得则故令其迟死。俞君既斩为两段,在地乱滚,且以手自染其血,连书七惨宇。其宛转求死之状,令人目不忍睹。邹君据实奏陈,上亦为之恻然,遂命封刀。从此,除腰斩之刑者,盖白俞君止也。俞君既死,其宅鬻于他人,居之者多不利,至今已七八易主矣。前岁,宅主某君正在浴室,忽见半段血人滚出,一惊而绝。其厉气之未散,可知矣。”父老之言盖如此。夫传闻之说,能否翔实无误,固未可知.然其鬼往往见形,且居之者皆不昌,则余固闻之已熟,殆非虚语也。”

全文我就不翻译了,太麻烦了,总之,大家注意在文中标红的“父老尝告余曰”和“夫传闻之说,能否翔实无误,固未可知”,从这两句话可见:作者薛福成说得很明白:这是父老乡亲跟他讲起来的故事,也就是说,薛福成他是道听途说的,不是查历史资料的。

而且此时离俞鸿图死亡,已经是150年之后了,已经隔了好几代人了,这也就是为什么薛福成赶紧补充说:这是传闻而已,我只是听父老乡亲闲聊的,而至于是否符合历史,我不知道。

此外大家看我标成蓝色的“福建学政”四个字,事实上,俞鸿图是“河南学政”,可见无锡的乡亲讲故事,错漏百出。

可惜的是,后世无数读书人,把薛福成从江苏无锡农村地区的父老乡亲口中听来的野史和传说,当作信史来读了。

无锡农村父老乡亲对薛福成讲的这个极端夸大的故事,经由薛福成的一本野史笔记,变成了我们的历史真相,岂不可笑?

理由之三:自古死刑犯,都要把手脚捆绑得严严实实,不可能让俞鸿图拥有腾出手、从地上沾血、写七个惨字的空间。

我们要知道,自古的死刑犯行刑,都是要把手脚捆绑起来,绑得严严实实,为什么?因为如果跑掉一个死刑犯,要追究行刑人员的重大责任,所以,行刑人员为了自己100%稳妥安全,无一例外,他们都会把犯人的手脚,绑得严严实实,令死刑犯动弹不得,下面这些历史老照片,可以举例说明情况:
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这些历史疑问,终于有答案了

如图,死刑犯无一例外,全部把双手绑得严严实实,毫无活动空间

也就是说,历史上的俞鸿图,无论是杀头的还是腰斩的,他毫无疑问,手脚都会被绑得严严实实,不可能解放他的双手,让他可以在地面上沾血、写字、活动自如,还一连写了七个。

再说了,一个人被铡刀从腰间斩成两段,动脉喷血,两截身体,会本能地激烈抖动,全身抖动,你如何淡定沾血写字?

且由于大量剧烈出血,人的大脑供血不足,意识会很快模糊,很快会休克,俞鸿图如果被铡开两段,脑袋是否可以清醒到支撑他一连写完七个惨字,坦率地说,实属疑问。

再退一步说,即使俞鸿图没有晕厥休克,身体被截成两段,俞鸿图必然痛得只顾得上哭喊了,哪里来的淡定,还能用手沾血,写字?除非是神剧的剧情。

当然,这一点也没有实操经验,抛砖引玉,读者你可以琢磨一下。

不过,琢磨这些,也没有多大意义,因为清代多种正史资料白纸黑字说了,俞鸿图是“斩立决”,也就是说,斩首,查遍清朝法制史,也没有腰斩大臣的记录,俞鸿图被腰斩写下七个惨字,是薛福成在无锡乡间听老乡讲的。清朝的正史资料,和晚清无锡农村的一位农民伯伯讲故事,哪个可信度更高?

今天我们谈俞鸿图,是想借这个话题提醒大家:我们平时在读历史的时候,一旦读到违反常识的东西,要敏锐地打个问号。我想,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。好,今天为你写到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