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,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,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,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。
—— 《 吾思忆 • WuSiYi 》

真没想到,历史事实是这样的

Unexpectedly The Historical Facts Are Like This

2023-01-10 00:05
真没想到,历史事实是这样的

什么叫“翰林院”

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“翰林院”这个东西。

那么,什么叫翰林院?翰林院是干什么的?

简单地说,翰林院一开始是皇帝的文艺俱乐部,后来变成了皇帝的秘书处,再后来变成了皇帝的人才储备中心。

用箭头来演示,翰林院的演化历史是这样的:

皇帝的文艺俱乐部→皇帝的秘书处→皇帝的人才储备中心。

具体一点说,事情是这样的:

从唐朝开始,就有翰林院,一开始是大唐的皇帝,搜罗了各地的文学人才、医卜人才、书画人才等,集中养起来,和皇帝一起玩,也就是皇帝的文艺俱乐部,大概是这么个意思。

但是到了后来,例如说到了唐玄宗时期,翰林院进化了,变成不仅仅是皇帝的文艺俱乐部,而是变成了皇帝的秘书处,负责帮皇帝起草各种诏书、机密文件、圣旨、法令、国书等。

再到了后来,例如说明清时期,翰林院又变了,变成了人才储备中心,平时皇帝喜欢的人才、看上的人才,一时半会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安排的,那么就安置在翰林院,养起来,发工资,不过,工资也不白发,翰林院平时负责给皇帝做这些事:修撰史书、起草诏书、为皇室成员侍读、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。偶尔,皇帝需要的时候,也叫你来,参政议政。

不过,翰林院并没有实权,不是实权官职,不参与机密大事的决策,只是在皇帝需要你的时候,才叫你来提供参考意见。

那么,翰林院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?

答案是:清末开展政治改革,1905年废除科举,以学校教育来代替科举制度,于是,翰林院很快就被淘汰了、裁撤了。

古代中了状元安排啥岗位

那么,这顺带引出另一个同样有趣的问题:古代中国人考中了状元,一般分配什么工作岗位呢?是不是一考中状元,立马就当大官呢?

答案是:想得美!

皇帝不是傻子。

考中了状元,只能证明你书读得不错、文章写的好、八股文作得熟练,并不能证明你有多大实干能力,也不能说明你是个真正的人才,更不能证明你是个好官。

那么,古代人考中了状元,一般分配什么岗位呢?

答案是这样的:多数朝代的状元,考中了之后,一般都是先分配到翰林院。

是的,你没有看错,在古代,你考中了状元,一般是先安排你到翰林院去,前面我说了,翰林院,是一个人才储备中心。

状元分配到翰林院报到,一般授予“修撰”的职位,是六品官,大家都知道古代是九品中正制,六品官,不是大官,倒数第四级,是个小官。

是的,考中了状元,你一般先做六品小官,皇帝不是傻子,他知道你刚从书斋里出来,没有社会经验,先把你安排到翰林院,实习一下,历练一下,等候皇帝未来的安排和任用。

中了状元,被皇帝钦点,分配到翰林院,这在古代,叫做“点翰林”。点了翰林之后,看你在翰林院的表现,表现好的,碰巧朝中有职位空缺的,你就补上去、成为中央高官。所以古代状元成为高官的路径一般是这样的:

科举→翰林→朝臣。

如果你在翰林院表现不好、不突出,那么,皇帝可能会把你下放到地方去,做知县等一类的地方官,叫你从基层做起,那也是给你锻炼的机会,积累点社会经验,也未必是坏事。

亲爱的粉丝,是不是又长见识了。

真没想到,历史事实是这样的

古代为何有长子继承制

我们知道,日本在历史上,曾经长期实行“长子继承制”。比如说一个日本家庭,有三个男孩,那么父亲死了之后,只有太郎能继承父亲的遗产,而次郎、三郎,则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,他们只能浪迹天涯,另谋发展。

从我们看来,日本历史上这种继承制,貌似非常不公平。

那么,这种制度,是从哪里来的呢?

答案会令你吃惊:是学中国的。

原来在中国历史上,中国人也曾经是实行“嫡长子继承制”的。

在汉代以前,中国也是长子继承制,当时一个诸侯的封地,也只有长子才能继承,其他的小儿子,都分不到的。

到了汉武帝的时候,皇帝想削弱诸侯的力量,所以实行了一个政策,叫做“推恩令”,就是说从今以后,不但长子有继承权,所有的儿子,都有继承权。

这在当时,叫做“诸子均分制”。

上有所行,下有所效。

上层建筑放弃了长子继承制,那么民间也就学习上层建筑。

原本民间的大地主,长子继承,所以家业能够代代相传,后来学习上层建筑,也搞起了“诸子均分制”,所以,100亩土地的地主,被10个儿子一分,每个儿子就只有10亩地了。

所以,中国也就开始“富不过三代”了。

同理,中国古代皇位的传承,一般也是采用“长子继承制”,也就是说,最早出生的那个男孩,继承皇位。

换句话说就是:大哥继位。

这个制度从周朝开始,就正式确立了。

可是,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

为什么要长子继承呢?

答案是:这个制度,是在不断试错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。

什么教训呢?

因为早年没有“长子继承制”的时候,皇子之间曾经为了争夺皇位,彼此残杀,血流成河,频繁发生人伦惨剧。

这就是历史教训,血淋淋的历史教训。

你如果不立一个规矩的话,那么多的儿子,皇位传给谁呢?结果经常造成兄弟之间,你杀我,我杀你。

于是,皇帝们后来都学精了,定下规矩:长子继承。

规矩立下来,其他的皇子从出生开始,就知道这个规矩,从小就被灌输这个观念:皇位天经地义,是大哥的,不是我的,我不能有非分之想。所以,长大之后,他们也就不会去抢。

那么这个“长子继承制”在中国,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呢?

答案是:清朝雍正时期。

真没想到,历史事实是这样的

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,终结了长子继承制

事情是这样的:

雍正皇帝认为,中国传统的长子继承制,虽然能够消除皇子之间的争端,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:长子未必优秀。

长子未必就是皇子当中最优秀的那个。

所以,雍正皇帝不认同这个制度。

于是,雍正皇帝决定改革。

雍正发明了“秘密建储制”,也就是说,皇位的继承人,由“汗阿玛”(皇父)来决定,但是,秘密决定,不告诉任何人,等汗阿玛快要死了,才公诸于众,诏告天下。

什么是“通电全国”

我们在各种历史类文章和书刊里,经常看到“通电全国”这个词,例如“某某某通电全国宣布下野”、“某某通电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”、“某某通电全国宣布起义弃暗投明”等等。

请问,“通电全国”是什么意思?

在清末和民国时期,人们“通电全国”,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?

首先说说“通电全国”是什么意思。

简单地说,群发信息给全国人民,就是“通电全国”。例如说今年中央防疫办公室群发短信息给每一个有手机的公民,呼吁大家戴口罩,这个群发短信的行为,就叫做“通电全国”。

为什么要“通电全国”呢?因为这个事不但重要,而且很急。

不过,清末和民国时期,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手机,中央机关和某些名人,不可能发短信,他们具体是如何“通电全国”的呢?

答案是:发电报。

是的,当时没有手机,“通电全国”,就是指发电报给全国各大媒体。

真没想到,历史事实是这样的

西安事变之后,张学良通电全国,发表八项救国主张

当时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:

把电报内容草拟好,到电报局去,翻开民国当时的“电报号码本”,发给当时全中国所有的一级电报局、二级电报局、政府机关新闻处、大中城市的新闻社、大报社、小报社等单位。

这就叫做“通电全国”。

一级电报局、二级电报局、大报社、小报社等单位,同时接到同一份电报,例如说“黎元洪通电全国宣布下野”,那么这个消息,所有的大小报社,都知道了,然后第二天早上,新鲜的报纸出炉上街,头条就是“黎大总统通电全国宣布下野”。

当时的“通电全国”,就是这么回事。

当时发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,很贵,“通电全国”在清末民初时期,一般人是“通电”不起的,所以“通电全国”这种高消费的事情,在当时,只有机关单位、社会名流才负担得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