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,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,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,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。
—— 《 吾思忆 • WuSiYi 》

清政府为什么不杀汪精卫?

Why Didn't The Qing Government Kill Wang Jingwei?

2023-01-23 06:26

今天和您聊两个问题:

问题一: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未遂被捕,清政府为什么不杀他?

问题二:民国时期的中国人,为什么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?

问题一

清政府为何不杀汪精卫?

1910年汪精卫入京刺杀摄政王,事败被捕,但有趣的是,清政府并没有杀汪精卫,不得不说,这反应确实有点反常。

清政府为什么不杀汪精卫?

民国时期的汪精卫

清政府为什么不杀汪精卫?

很多朋友都有这个困惑。

今天,简单粗暴为你解释一下。

真相一:汪精卫并不是在炸药爆炸之后被抓的,而是在埋炸药的阶段被抓的,而且,炸药虽然埋好了,但是,引线并未铺好,汪精卫就被抓了,所以,汪精卫当时其实是属于“犯罪未遂”,他并未对任何一个人、任何一匹马构成任何实际的伤害,或者换句话说,汪精卫并没有实际犯下血债,所以,满清贵族里对他喊杀的声音,虽然也有,但并不是特别的大。

真相二:当时的满清肃亲王善耆(川岛芳子的爸爸),想招降汪精卫。善耆认为,与其杀了汪精卫,不如招安汪精卫。善耆这样想,不是因为他善良,而是因为他认为:汪精卫有价值。什么价值呢?因为啊,当时汪精卫是革命党的第二号、第三号之类的人物,这样的人物一旦被清政府招降了,会起到很大的示范效应,换句话说,一旦善耆说服汪精卫脱离革命党、入职清政府、为清政府服务,那么,必然在革命党阵营造成大哗,革命党的斗志就会大受挫折,善耆是这样想的。

清政府为什么不杀汪精卫?

肃亲王善耆

真相三:革命党对肃亲王善耆做了思想工作。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困惑:革命党和肃亲王是水火不容的敌人,怎么会出现“革命党做善耆思想工作”这种怪事呢?还真有。事情是这样的:当时有个革命党名叫“程家柽”的,是肃亲王府上的家庭教师,那么善耆知不知道程家柽是革命党呢?不知道。程家柽是隐蔽的,是潜伏在肃亲王家中的革命党,这就是为什么,程家柽可以对善耆做思想工作,程家柽说:汪精卫这种人最好别杀,理由有ABCDE等等。历史真的很有趣,肃亲王善耆做梦都想不到,他家里的家庭教师程家柽是个革命党。

清政府为什么不杀汪精卫?

潜伏在肃亲王家中的革命党程家柽

真相四:从1895年到1910年的数据看,革命党是“越杀越多”。这种“越杀越多”的情况,动摇了清政府的杀心。中国历朝历代有个规律:剿匪如果越剿越少,那么就剿杀。如果越剿越多,那么就招安。各朝剿匪都是这么干的:能剿就剿,越剿越多的时候,就改变策略:招安一个大土匪,让大土匪去劝小土匪们解散回家。清政府不傻,不杀汪精卫,不是因为善良,而是当时肃亲王这一类王公经过利弊计算的结果。

可能还有其他疏漏,欢迎读者朋友补充。

问题二

民国时期人们为何能听懂各地方言?

我们今天的人,湖南人听不懂广东话,四川人听不懂宁波话,这是很正常的。

但是,我们读历史的时候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

毛泽东用湘潭话演讲,台下的听众,虽然都来自五湖四海,但基本上都能听懂他说的话。

同样,蒋介石用宁波话演讲,台下的听众,虽然也都来自五湖四海,但是,基本上也能听懂他的话。

同样,汪精卫说的方言,台下的听众也能听懂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人们,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呢?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耳朵,比我们的耳朵要厉害呢?

答案还真是这样。

是的,民国时期人们的耳朵,确实比我们今天人们的耳朵要灵敏。

但,这种“灵敏”,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环境逼出来的。

是的,用进,废退。

答案并不复杂。

当时在民国时期,由于普通话没有普及,全国各地的人聚在一起共事,一开始可能互相听不太懂对方的方言,但是相处的时间久了,习惯了,听懂方言的能力,就被磨练出来了。

当生活需要你辨别方言的时候,人的耳朵的敏感度就会提高,人的耳朵辨别方言的潜力,就会被激发出来。

都是生活逼出来的。

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

例如说,蒋介石少年时期在奉化老家生活,对于四川话、湖南话,可能是听不太懂的。但是,随着蒋介石去上海,去日本,去广州,去全国各地,和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多了,时间久了,对于湖南话、四川话等方言,由于听得多了,所以,耳朵逐渐就习惯了,日子久了,耳朵就磨练出一个新的本领:可以逐渐听懂各地方言了。

其他的历史人物,大体上同理。

越是见的世面广、越是接触的人多,耳朵辨别方言的能力,就越是灵敏。

这就是为什么,毛泽东、孙中山、蒋介石、宋庆龄等历史人物,虽然说的都是方言,但是上台演讲,台下那些见多识广的人们,通常也都能听懂。

只是,他们能听懂,却不会说。

这就是民国时期的实际情况。

不过,这个仅限于走南闯北、和五湖四海同胞打交道较多的人,假设蒋介石跑到湖南农村,和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民讲宁波话,这个农民,通常是听不太懂的。

在清朝,耳朵最迟钝的,除了一辈子不出远门的农民之外,还有一个人,那个人就是皇帝。

是的,因为所有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,都会恶补北京官话,所以,皇帝和臣子谈话,基本上都是北京官话,臣子都会迁就皇帝,不说家乡方言,久而久之,皇帝被宠坏了,所以,清朝的皇帝,耳朵是最迟钝的,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光绪皇帝接见康有为,光绪皇帝抱怨,对于康有为的口音,他有很多听不懂。

康有为因为初期地位较低,他实在没想到皇帝会突然召见他,所以,康有为来不及恶补北京官话,其他地方大员不一样,他们知道每年都会见皇帝,所以,他们平时会刻意练习北京官话。

后来新中国成立,高层认为:国家统一语言很重要,所以,推广普通话。

那么,我们今天聊这个事,目的何在呢?

其实是拐着弯告诉我们大家两个道理:

第一个道理:人的潜能,其实是很大的,你平时不具备的一些能力,只是因为没有压力,一旦被压力所迫,环境逼着你,那么你的潜能就会被逼出来。

第二个道理:不要拿我们今天的人,去推论旧时代的人,我们今天听不懂方言,不代表旧社会的人也听不懂方言,因为每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不同,不同的环境,就会出不同的人。

旧社会生存环境艰苦,所以旧社会的人,比我们更能吃苦。